■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徐念沙
11月16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在广州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发表开幕致辞,以下为致辞主要内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一方面,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扩大开放的决心没有动摇,发展动力在不断增强,第六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如期举办,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影响的不断消除,我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机械工业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砥砺前行,抢抓机遇开拓市场,拼搏向前,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行业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增加值增速快速回升,1到9月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以上,比同期全国工业制造业增速高4个百分点。
二是产能利用率稳步回升,前三个季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电器机械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4%、77.5%。
三是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今年1到9月,机械收入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两项指标的增速比全国工业高6.8和4.2个百分点。
四是机械工业出口5887亿美元,同比增长7.1%,实现贸易顺差366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机械工业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的作用。
汽车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占我国机械工业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经连续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今年我国汽车市场精彩纷呈,呈现几个历史性突破:2023年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1142.6万辆,同比增长22.2%,累计占有率为55.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进入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首次逐月累计占有率超过50%;2023年1-10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4%;汽车出口同样创出新高,2023年1-9月,中国出口整车超过3,560,000辆,同比增长超62.7%,其中纯电动乘用车超过1,120,000辆,同比增长超过88%。汽车工业成为拉动机械工业经济恢复运行的重要引擎。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潮流方兴未艾,世界汽车的新格局正在打上中国的烙印。中国汽车扬帆出海,在国际合作上谋篇布局,在市场开拓中风生水起。中国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汽车企业亲临视察,强调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并把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列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政策支持,有力部署,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为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今天的论坛以“践行高质量发展重塑中国汽车新格局”为主题,行业精英、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借此机会谈几点想法和大家分享。
技术创新
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入,国际化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产业格局加快调整,科技创新领域加速拓宽。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逐渐成为汽车全产业链条上创新求变的重点产业,要尽快明确这些领域的技术路线规划,在芯片、动力电池等新型科技领域加快战略性布局,企业要加强自主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立足科技创新,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确保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协同化发展,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近几年,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在传统基础上延伸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两条增量产业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业深度融合,在不断拓宽汽车工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也考验着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健康稳定发展。
为此,聚焦核心零部件领域,找准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加速中国汽车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在产业链的构建中,既要寻求中国车企间的协同,更要寻求与当地供应链之间的协同,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只有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之道,才能行稳致远、基业长青。
深化国际合作,
共建高质量出海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品牌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质量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日益提升,国际化运营体系的日益成熟,我国汽车出口连年攀升,逐渐成为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向上的重要引擎。尽管如此,我国汽车出口依然面临包括技术专利诉讼、碳排放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壁垒、贸易保护手段的严峻挑战。
为此,我们要鼓励汽车企业进一步多元化市场布局,加快研发和生产面向不同市场的汽车产品,通过加强与航运企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及国际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法规,提高企业的合规管理,建立有效的合规体系,降低风险。拉紧互利共赢的合作纽带,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合作倡议对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扎实推进本地化进程,努力融入当地,造福当地,践行ESG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培育汽车出口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