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旭颖
东海之滨,四季如歌,岁物丰成。
2017年4月1日,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此,舟山日新月异,绘就了一幅从无到有的绿色油气发展画卷。
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新设立宁波、杭州和金义片区,至此,浙江自贸试验区“一区四片”发展格局形成。
几年来,在焕然一新的悬海渔岛之上,在绵延数千里的海岸线和星罗密布的码头间,在鳞次栉比的工厂里和高智能化的生产线上,多个“首创”的机制中……一个个生动的自贸故事不断上演。
如今,浙江自贸,这个中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服务全国、放眼全球的视野,风举帆张再出发。
鱼山奇迹:
油气产业唱响绿色之歌
每当太阳西沉,钢铁丛林间亮起的万千灯火就会映照出一座极具现代化魅力的特殊小岛——舟山岱山县鱼山岛绿色石化基地,也是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是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也是一座世界级工厂:不产一滴油,却24小时365天不间断地炼制原油,生产各类化工产品。
很难想象,不到十年前,这里只是一个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为500人的小渔村。
让我们把时间的齿轮拨回到2015年6月,彼时,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此后,短短数年间,一座座大型炼化现代设施拔地而起,多个油品、产品运输码头一字排开,大型货轮往来不息。
202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更是按下了舟山片区油气全产业链发展的“快进键”。
海天同着色,旧貌换新颜。2022年,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工业产值达2314亿元。在这里,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每年40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基本成型,俨然已成全国石化行业的标杆型项目。舟山片区还建成43个储运项目,形成油品储运能力3800万方;推进海上LNG登陆中心建设,已建成新奥LNG项目,累计形成1000万吨/年LNG接收能力。
更加超乎想象的是,这座炼油加工厂建设和发展皆以“绿”为底色。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早在建设过程中就采用了绿色先进技术,高起点推进工艺革新。
“项目期间,我们实现了多个技术创新。”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吴天忠向记者介绍,在海水淡化方面,基地采用国内先进的自主创新技术,二期产能规模已扩大至2.5万吨/日。在装置冶炼方面,采用了被中国工程院评价为“21世纪石化行业颠覆性技术”的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将榨油转化率提升至92%,为目前国内“减油增化”的最高水平。浆态床渣油加氢-油渣制氢-重金属回收的这一组合工艺路线,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净”、高效利用,形成循环经济绿色链条。
此外,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工艺加热炉是国内首次采用超低氮燃烧技术,乙烯装置为国内首次进行脱硝处理,均达到国内最严排放水平;废水排放标准为国内最严,主要指标均优于美国和新加坡等地同行。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含金量”不止体现在其全国首个赋予打造绿色发展标杆的石化基地这一特殊身份上,更体现在其国内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重要地位。
在浙江,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是中国(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油气全产业链中当之无愧的核心;放眼全国,它维护了石化产业链原料供应安全,进而争取大宗化工原料国际定价话语权;它还是世界投资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炼化产业规模跻身世界一流石化基地行列,直接影响了全球石化行业的发展格局。
大宗化工原料供应安全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作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规划建设的初衷就是缓解国内乙烯等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的窘境。
不唯如此。近年来,国内船用燃料油市场特别是保税船用燃料油需求平稳增长,但长期以来,保税船舶供油企业及航运企业所用燃料油多采自境外,国内缺乏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控制,且缺乏定价话语权。
2017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东北亚保税燃料油加注中心”。由此,舟山开始飞速发展。2022年,凭借保税船用燃料油直供量达602万吨、同比增长9.11%的成绩,舟山跻身成为全球第五大船加油港。而依托混兑优势、仓储优势和消费优势聚集效应,船燃消费进一步向舟山转移。
超常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强力推动。
舟山高新区管委会口岸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虞常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舟山以保税船燃加注为突破口,围绕油气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全力打造东北亚船燃加注中心,基本形成了公平、开放、高效、规范的船加油环境。“经过多年发展,舟山保税船燃结算量逐年递增,目前已占全国供油量一半以上。”
“同时,舟山也在积极发挥浙江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优势,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加快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落地了包括混兑调和、一船多供、一库多供、跨关区直供、无纸化等多项政策。”虞常暖说。
如今,舟山片区的发展热力正辐射浙江省。浙江正在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绿色石化与新材料是计划打造的四大万亿级先进产业群之一。可以预见,舟山绿色石化产业链的溢出效应,将带动浙江东海岸形成更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联通天下:
政策创新放大一流强港优势
相比从无到有的舟山片区,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显得更加“年轻”。今年9月24日,宁波片区平静地度过了揭牌三周年的日子。
因为年轻,愈显蓬勃。三年间,这个位于宁波北仑、由多个深海良港串珠成链的区域,以鲜明的开放之姿,发挥港口“硬核”力量,实现了多项制度首创首试领跑。
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吊台林立……来到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码头,记者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伫立于码头的一整列红色桥吊上,自动装置正精准有序地升降装卸着集装箱,而操作这些“大家伙”的工作人员正身处千米之外的远控中心,他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6个屏幕,可同时控制多台设备完成装卸任务。
“我们是国内首个使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生产管理系统M-tos3.0的企业,目前系统基本覆盖全码头。这也代表着中国千万级集装箱码头摆脱了对国外系统的依赖。”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码头总经理洪用武自豪地说。
拥有169台龙门吊、近50台桥吊,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在1000万标准箱以上,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086.7万标准箱……北三集司港区坐拥目前前沿水深最深、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靠泊最频繁的码头。
对于大型传统码头而言,自主研发并不容易,但需求迫在眉睫。“以前国内大型码头用的都是进口的管理系统。但随着吞吐量级的快速增长和港口的不断发展,进口系统早已无法承载。”洪用武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每增加一个新模块或新功能就要去国外和厂家沟通,不仅模块开发价格极高,进度也非常缓慢。
“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受制于人,加之对信息安全的考量,北三集司下定决心开启自主研发的道路。而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多年。提升适配能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吞吐量,针对不同船型、不同作业模式进行持续优化,对集装箱在堆场中配载的功能需求进行自主优化……经过多年、反复、多次的压力测试后,2020年,满足千万级集装箱的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这也为国内大型传统码头数字化改革提供了成熟经验。
作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舟山港的19个港区之一,北仑港区的智慧化改革映射着前者飞速发展的脚步。
作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大港,也是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宁波舟山港不断创新机制,提升联运能力。
就在记者参观采访时,一辆“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转关专列抵达宁波舟山港铁路北仑港站。标准箱中装满了来自义乌的小商品散货,卸车后它们将被直接运至集装箱码头装船出海。
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通道实现了抵港直装,有效节省了货物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海铁联运为合肥、重庆、西安等腹地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物流通道,商品通过这一方式能更快捷地运至港口,集结出海。”洪用武说。
兼具水路、公路、铁路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宁波舟山港已成为国内运输方式最完备的港口之一。向内,宁波舟山港拥有海铁联运班列24条,形成“北接古丝绸之路、中汇长江经济带、南联千里浙赣线”三大物流通道,业务辐射至江西、安徽、陕西、甘肃、新疆等16个省份、64个地级市。向外,宁波舟山港的300多条集装箱航线连接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进一步提升国际港航物流枢纽地位,宁波舟山港在制度创新上下足了功夫。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副局长徐志杰介绍道,三年来,宁波舟山港深化四港联动发展机制,通过建成“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数字化航运服务平台等一批港口航运数字化平台,有效降低了外贸物流成本。深化多式联运重点领域改革,除已开通的24条海铁联运班列外,还开工建设了北仑支线复线等海铁联运重大项目,国内首条双层高箱集装箱铁路有望在年底投入运营。
同时,宁波舟山港深化国际航运服务全链条改革,其全国首创的“港口国监督远程检查+复查机制”和“临开不查”机制,成为国际海事领域首个便利船舶运输的区域性国际规则,并在亚太地区21个成员国方全面实施。首创“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服务方式,船舶全部证书的办理时限从3天压缩至1天内,目前已惠及辖区船舶559艘,为企业节约成本近50亿元。
据了解,宁波片区累计已有25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最佳创新案例,其中16项案例被第三方权威机构评定为全国首创,1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按扩区后获评和推广数量统计,宁波片区居全省四个片区首位。
繁花朵朵,硕果盈枝。2022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12.61亿吨,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三;完成海铁联运业务量超145万标准箱,年均增速居中国沿海港口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15亿吨,同比增长5.8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2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56%。
背靠中国大陆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宁波舟山港勾画出一张港通天下的航运贸易网。
栽梧引凤:
服务开放打造智造之都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2020年的55家增至2022年的283家,位居全国第四;单项冠军企业从2020年的45家增至2022年的83家,位居全国第一……在宁波片区,不少高端先进制造业聚集——这里已成为加速推进服务开放、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前沿阵地。
在宁波片区的核心区域,100多台液体化工品储存罐矗立在宁波信润石化储运有限公司的厂区中。信润储运项目不仅是宁波市引进的重点临港石化项目,也是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石化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仓储企业,我们除了为石化园区内的工厂提供配套物流,也为周边地区企业、国内外生产商和贸易商提供大宗液体石油化工品的仓储、中转和分拨等服务。”信润石化商务总监刘艳介绍,信润储运不仅是北仑港液化产品的储存基地,还起着筑巢引凤的作用。
“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公司专门建设了6个液体硫磺罐。这也带动了国内最大的硫磺贸易企业浙江星晨贸易有限公司入驻到园区。通过宁波港,他们从日韩进口硫磺,海运十分方便。”刘艳说。
信润储运项目的运行吸引了油气产业链上下贸易商加速向宁波北仑区集聚,进一步助推当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资源配置中心。
在“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战略功能定位下,宁波片区的核心区域里汇聚了一批像信润储运这样的企业,涉及绿色石化、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
走进宁波微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楼,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正对大门的一个巨型光幕,柱状图和球型图清晰展示着企业销售情况、产量、产品分类等信息。右侧墙上,国家工信部颁发的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宁波市绿色工厂、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等十余个奖状分外醒目。
小品类同样能做成大市场。这家专业从事光电传感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全球排名前列的电梯光幕制造企业。2022年,其电梯光幕产品国内外年销量突破140万套。
“在自贸区的的支持下,我们一方面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时刻保持着行业研发制造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在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今年企业加大了对沙特、越南等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目前印度市场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微科光电董事长邱志伟说。
走进宁波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随处可见智能化、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在自动组装线上,集成电路板快速完成电路布局;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轻触间,小小圆点连接起一个个元件;在自动检测设备里,集成电路被快速扫描,相比以前人眼检测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在运输通道上,一台台小机器人忙碌地搬运着……
宁波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监张献民告诉记者,正是看好宁波自贸区的政策支持,企业在宁波北仑总部建设了现代化智能生产基地,并在宁波、上海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
德业研发生产的光伏逆变器、储能产品和环境电器产品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近年来,随着海外光伏、储能两大行业持续高景气,逆变器产品海外需求旺盛。“目前海外市场前景很好。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国内市场也在稳步增长。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建设方面实现升级。”张献民说。
在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制造生产线同样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全面升级。在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周小芬看来,自贸区对高新企业的支持和便利化政策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令她感触最深的是,疫情期间,自贸区为企业开出“通行证”,建立保供绿色通道,极大地保障了商品运输畅通,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
这家从事新能源汽车和汽车轻量化领域的精密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和工业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已成为特斯拉、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并与国内的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车企有深度合作。
徐志杰介绍道,2022年,宁波片区进一步健全完善大招商机制,聚焦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集成电路等九大特色产业链,新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4个、20亿元以上项目10个、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个,招引项目总投资额达1352.8亿元。
深化重大项目“1244”统筹推进机制、“拿地即开工”等工作机制,在过去一年里,宁波片区推进了160余个总投资额超过2500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