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汤 莉
11月18日至19日,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嘉宾围绕“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的主题深入交流思想,共同谋划发展新蓝图,书写合作新画卷。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解决世纪之问、时代之题,需要持续凝聚全球发展共识、激发全球发展信心、汇聚全球发展力量,携手共创发展的成果。
进入新时代,中国坚持发展优先,全力推进全球发展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发展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黑山前总统菲利普·武亚诺维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增进了共建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民心相通,推动了合作共赢。
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指出,中国始终坚持在全球发展理念、规则、标准等方面求同存异,着力推动南北合作,致力同题共答,为各方共同发展提供行动方案。
英国前商务大臣文斯·凯布尔认为,随着“三大全球倡议”不断落地走实,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有机会也有能力与其他国家通过开展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卫生健康、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全球挑战,积极在坚持多边主义、加强文明互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表示,当前,围绕全球发展,大国博弈加剧,南北合作放缓,发展鸿沟拉大,我们应当在加强联合国引领作用、推进各国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统筹安全与发展等方面彰显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团结一致、携手同行,为落实 “三大全球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全球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现代化愿景作出新贡献。
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都需要依靠发展、依靠发展模式的变革与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论坛发布的主题报告《以发展为解决之道 以全球为发展平台》提出,通往2050年的发展之道,应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平、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中国与世界知识界共同面临着创造和发展新的、更为健全有效的发展理论的重要任务,应聚焦发展,把发展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心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范例,构建切实有效的发展理论;超越民族和国家本位,构建全球共同发展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会上宣布了“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机制提出的七项行动倡议。一是聚力拓宽全球发展合作,秉承开放原则,构建全球学术合作网络,建设高端战略对话与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以发展为解决之道、以全球为发展平台、以和平与发展为目标的新格局。二是聚力推动全球发展优先,团结全球知识界,创造更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公共智力产品、智慧产品,生产更多服务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新知成果,助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新发展。三是聚力解答全球安全难题,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应对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四是聚力优化全球安全治理,积极参与全球重大议题研究,切实践行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五是聚力增进全球文明交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学习、交流互鉴。六是聚力促进全球文明进步,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促人类文明发展新进步。七是建立论坛永久机制,推动落实相关行动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