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
首页
第05版:消费·流通

帮助银发族搭上数字化快车, 大家一起来!

■ 本报见习记者 顾鸿儒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长辈们竟然真的老了。随着身体机能退化,老年人学习能力下降,对新鲜事物的热情也在退减,但时代一直在持续变迁,更新迭代的新技术让社会的发展脚步飞快,一大批蹒跚老人开始跟不上趟。

中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这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挑战。中国正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十四五”时期,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或者更直观一点,把城市抑或街道人口数据单拎出来,“老龄化”更加清晰——例如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户籍人口约为9.2万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33614人,老年人口占比33.2%,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5582人,失能老年人2475人。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迈不过数字鸿沟的老者,但回首几十年,他们也曾是时代进步的中流砥柱,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这些被称为“科技难民”的老年人中,具备基本数字技能的很少,不会叫车、不会点外卖、不接受移动支付,甚至连基本的“视频通话”都难以独立完成。

政府层面一直在寻找破解之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发适老化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其中就包括丰富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视智能终端产品与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打造更多适合银发群体使用需求的电子产品。

“银发经济”也被经济学家看作提振消费的有效手段。社区、企业、政府、社会多方协力,向“银发经济”蓝海市场进发。

然而,受到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硬件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学习意愿强弱不同。社会和文化同样产生了一些影响,尤其是“依赖”和“畏难”心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

依赖心理常见于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父母有“难”,子女代其劳,既寻求了“破解”数字鸿沟之法,又开启了家庭温情之门,看上去确实“一举双得”,而归根结底,老年人依旧站在数字化社会门外。子女应多一些耐心,帮助老年人克服认知上的困惑,纾解对新事物抵触的心理问题,鼓励父母积极互动学习,丰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认为网购很麻烦,就不想去学,或者宁可在街边等一个多小时的出租车,也不愿意使用打车软件,因为操作步骤太繁琐……畏难心理是老年人面对智能设备普遍存在的心理,理解力与记忆力的衰退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极易放弃。

提升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托政府、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为老年人接受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学习氛围、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老年人开展分类教育,推动老年人学习组织的发展,老年人的互教互学带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化发展潮流。



Copyright © 2011 国际商报数字报刊平台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星园三区14号 邮编:100078 电话:010-58360287 传真:010-5836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