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

08

丽江古城:在文化传承中对话古今 2024年01月25日

■ 王  冰


伴随“热美蹉”悠扬的乐声,踏着轻快的舞步,纳西族传统民间歌舞正在丽江古城科贡坊的天地院上演。

“纳西的地方,彩色的生活,蜜蜂把甜蜜留给后代。祖先留下宝贵资源,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78岁高龄的“老纳西”和学光神情庄重地为游客现场解说。

“热美蹉”是纳西族传承千年的集体民族歌舞,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动作以及发自胸腔的天籁之音,被誉为“原始歌舞活化石”。

“只有保护好、传承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古城的故事才会是鲜活的,才会永远年轻。”在和学光看来,丽江古城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里,还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中。

“一切都与昨天有关,一切更与今天有关。”天地院“茶马记忆”展厅,一句简单的介绍,道出了丽江古城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生机与活力的秘诀——没有文化传承,便没有丽江古城的精彩故事。


“老纳西”的遗产情怀

一把围椅,端坐如斯;白发苍苍,声如洪钟。每天坚持为游客同声翻译,已成为和学光晚年最重要的事。

2000年,退休后的和学光和一批纳西文化保护传承人一起,成立丽江市纳西文化传习协会,发掘、抢救、弘扬纳西文化,免费表演纳西族传统歌舞,免费开办纳西文化传习培训班,免费开放“纳西乡村记忆”“茶马记忆”展厅,让纳西文化与茶马古道文化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宅院延续。

“我们每天举办三场演出,游客除了观看表演,还可以学习东巴文。培训班不限地域、民族、人数,只要你真心想了解纳西文化,随时都可以来听课。”让和学光感到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进天地院,用心看、倾心听、专心学。他表示,只有年轻人参与进来,文化传承才有希望。

科贡坊小巷正对着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心脏”。傍晚时分,四方街人声鼎沸。与纳西族群众手拉手围着篝火打跳,成为游客参与度最高的体验活动之一。天地院里的20多名群众演员,以及附近社区的老年打跳队成了四方街的台柱子,身着羊皮坎肩和“披星戴月”的纳西阿爹阿妈是古城最亮丽的风景。

融汇宋元明清建筑风格的天地院,是丽江古城着力打造的文化院落之一。面对游客人数呈几何数字的增长,以及外来文化和现代商业对古城的不断冲击,丽江古城结合本土文化特色不断提升文化内涵,通过加快文旅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场景创新,在培育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业态上持续发力,将最独特、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生动展现在人们面前。

近年来,丽江古城不断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先后打造了28个展示古城深厚历史文化、独特建筑文化和多彩民族文化的文化院落,探索建立文化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游客、商户、原住民等对古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恒裕公”的阿六叔每天都在和历史对话。飞檐翘角、黛瓦白墙的恒裕公始建于1875年,是阿六叔至今难离的家。阿六叔的五个兄长先后迁至城外居住,但他舍不得离开,至今住在恒裕公的西厢房内。

保证恒裕公的“原汁原味”,是阿六叔对这座老宅、这隅文化最大的责任。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有人出价1.3亿元购买恒裕公,他也不为所动,宁愿和阿六嫂在门口支起一口铁锅,一块一块炸粑粑,一碗一碗甩米线,悠然自得地过着日子。

2010年,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向游客免费开放,2016年纳入古城文化院落项目扶持。让阿六叔感到自豪的是,他的家,成了游客体验古城活态民居文化的网红打卡地。他自任馆长和导游,每天迎来送往各地游客,深情讲述这座百年老宅的变迁与兴衰。

“我们生活在这里,院落就是活的,历史可以对话,岁月可以触摸。”在阿六叔看来,老宅是家,是坚守,承载着“老纳西”难舍难分的遗产情怀。


民族的,世界的!

走进五一街王家庄巷的“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瞬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了。

院子里,和秀昌正在手把手教游客造纸。来自广西的游客李卓然踩着木碓,一点点将煮好的树皮舂料。大约一刻钟后,将捣碎的木浆放入容器中搅拌打浆,再经过抄纸、贴纸、晾晒等工序,一张耐火抗蛀、可存千年的东巴纸便已完成。

“一点儿也不复杂,东巴造纸技艺简单而生动。从碾磨蒸煮到过滤晾晒,每一步都带着自然赋予的生机和力量。”李卓然表示,第一次距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近,让她很有成就感。

和秀昌是东巴造纸非遗传承人。他日复一日做着东巴纸,一遍又一遍向游客演示东巴纸的制作过程。

一张东巴纸,从原料采集到完工要经过剥、煮、舂、搅、捞、晒等27道工序,且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整个制作体验过程中,捞纸环节深受游客喜爱。当盛满纸浆的纸帘从水槽中捞出,多余的水分如串珠漏下,待到纸浆凝固,再小心翼翼地取下来贴到木板上晾晒……一张千年不腐的东巴纸就此成形。

相比古城其他网红打卡点,“手道丽江”偌大的庭院显得格外冷清。游客三两而来,略作参观便离去。和秀昌的东巴纸卖60元一张,造纸体验120元一人,尽管手工艺精湛,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的日子过得一直都比较艰难。

“我父亲告诉我,东巴纸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传承下去,一定不能失传!”和秀昌说,造纸不仅是他的生活所依,更是对父亲的思念。这个皮肤黝黑、老实巴交的纳西汉子,即便在前几年的疫情期间、月入不足2000元的情况下,也一直在默默坚持。对他而言,守着那些荛花树皮,一次次向人们展示古老神秘的非遗文化,却是值得的人生。

东巴文、东巴画和东巴纸是天生的“搭子”。东巴文、东巴画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人类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更是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纳西族人的精神家园。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三个世界记忆遗产,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个记忆遗产。

在东巴纸上书写“像是在跳舞”的东巴字,是一份浑然天成的礼物。位于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的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则很好地为游客提供了“写写画画”的深度体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馆长和闰元笃定“东巴文化值得被全世界认识”,他对东巴文化的痴迷超越了一切。

集学习、体验、展览和销售于一体的体验馆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巴纸。有写着文字的,灵动活泼的东巴文字衬在古朴的东巴纸上,显得极有韵味;有画着花草鸟兽的,叙述着那些鲜有人知的故事;而书写经书的东巴纸因经常翻阅而呈古铜色,看起来古色古香……每一个象形文字、每一幅东巴画、每一个符号、每一抹色彩,都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变迁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林里不可或缺的一枝。

相比“手道丽江”,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门庭若市。和闰元介绍,自2016年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举办了百余场公益课。在和闰元看来,给每一位游客或写或画上他们心仪的东巴象形文字,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我们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可以改变它的呈现方式。比如在对联书册、灯笼字画、横幅牌匾上画生肖、写东巴文,这也是一种创新。”和闰元表示,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

如今,东巴纸已成为丽江古城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由它制作和衍生的文创产品随处可见,成为许多游客来丽江的伴手礼之一。


小巷流淌民族记忆

参观天地院、恒裕公,体验东巴纸和东巴画,一路走走停停,来到小石桥,小巷深处的“阿妈意”飘出浓浓的丽江味道。

阿妈意是“纳西八大碗”传承人肖军的奶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丽江古城,阿妈意是最受欢迎的厨师。“今天的‘呱兹’(纳西语意“主厨”)是阿妈意。”在肖军的记忆里,街坊邻居每遇红白喜事,如能请到奶奶掌勺,则是主人家最有面子的事。

2006年,肖军在丽江古城小石桥边创办了以奶奶名字命名的“阿妈意”纳西饮食庭院,此后又连开三家。因为食材天然、制作工艺传统而深受游客喜爱。在这里,人们知道了纳西族“八大碗”“三叠水”“木府春宴”,尝到了鸡豆凉粉、米灌肠、酥油茶等特色小吃,“阿妈意”成了丽江古城传播民族饮食文化的窗口。

“最传统的美食,藏在大山里。”肖军喜欢“裸烹”。他认为,食材天然的味道是最好的味道,因此他用的食材一定来自偏远山区的纳西族农家,用的调料也是大自然原生态的馈赠。“用最简单的方式烹最天然的食材,都是美味。”

不知不觉,1973年出生的肖军在传承和弘扬纳西族传统饮食文化路上走过了人生的大半辈子,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16年,纳西族“八大碗”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肖军被列为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

世代生息繁衍的纳西族人民博采众长,创造了独具异香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丽江古城文化遗产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客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便可在“三坊一照壁”的传统院落亲手制作鸡豆凉粉,在圆滚滚的石头上手绘黛瓦白墙,还可以爬上屋顶“躺平”晒太阳,喝着咖啡眺望玉龙雪山,沉浸式感受纳西族文化和非遗技艺。

每晚八时,丽江古城大研纳西古乐会的音乐准时响起。舞台上,年逾八旬的老人手持各式古老乐器正襟危坐,双目微垂。一时间,典雅与庄重,清丽与绝唱,在苍老的手指间流动。

纳西古乐是纳西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融合外来音乐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它结合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皇经音乐、唐诗宋词等诸多元素,以独特的风格、优美的旋律、丰富的伴奏方式和独特的演奏形式等特点闻名于世,是中国古老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丽江民族音乐家宣科一直致力于纳西古乐的研究与传播。2023年1月,他与世长辞。在这个关键时刻,宣科的女儿宣智莲和女婿文嘉接力投入到纳西古乐的传承中。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我和妻子有责任去传承、弘扬这种文化。”文嘉说,目前乐团演奏者共有17人,平均年龄60多岁,90岁以上的有很多。“他们不是专业的演奏者,其中有农民、木匠、修鞋匠。正是因为这些老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演奏出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古城承载文化,文化成就古城。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管理者、原住民、游客、经营户等所有人不倦朝夕、主动担责,积极参与古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大批新老丽江人携手前行,对话古今,让遗产文化全方位融入并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

时光不老,岁月如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在新时代赓续历史文脉,“鲜活”如初。